• 2025.08.27 文

        结束了関学的短期研修,我开始了一个人的四国岛横断之旅。

        其实与其说是四国不如说是游览濑户内海,再行程的计划之初其实是打算乘坐电车前往高知纵断四国的,但考虑到总共只有四天时间,不想在旅途列车上花太多时间,于是临时改变了计划,不再去南海岸转而在观音寺宿泊一天,顺道造访高屋神社。

        8月6日清晨与host道别后,便从甲子园口搭乘JR前往神户港转乘あおい渡轮。虽然去年去北海道利尻岛时搭乘过フェリー,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因为这次旅行全程都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我特别担心误机误船,八点十五分启程的船我七点半便早早到达了港口,神户-高松的渡轮人民币只要一百块左右,对比巴士和电车显得十分划算。经由小豆岛,中途还从下方穿过了明石海峡大桥,十分壮观。在自由席简单休息后,下午一点准时到达高松港。

        濑户内海四面环岛,再加上海内有许多离岛的存在,削弱了风浪,使得其以平静而闻名。船上的乌冬面特别好吃,尤其是可以坐在窗边边吃边欣赏海景。在古日本令制国中,香川县属于讃岐(さぬき)国,这使得许多当地的物产都被冠以讃岐的前缀,比如讃岐乌冬、讃岐三白(糖、盐和棉花)。

        高松的几个离岛(男木岛、女木岛、直岛)作为游戏「Summer Pockets」的取景地而闻名,不过因为是18年游戏刚发售时玩的,时间过于久远,时隔七年,剧情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原本的打算是在小豆岛作短暂停留游览寒霞溪,但考虑到末班渡轮是下午四点,时间过于仓促,便直抵高松,这样整个下午就空闲了,在便利店简单吃点东西,既然都来到了高松,于是我临时决定搭乘新的フェリー前往高松离岛之一的女木岛。

        值得注意的是,两次渡轮不是一个港口,从神戸行きフェリーのりば需要乘坐免费的穿梭巴士到达JR车站前的高松築港,离岛的船票不贵,女木岛往返也只需要60元。

        遗憾的是,由于是临时决定没做攻略,后来我才得知游戏的取景地主要是在直岛,南木岛是标志性的灯塔,女木岛只有鸥的洞窟和少数几个环境CG,不过这次的不完美说不定也是为下次旅程埋下伏笔呢(笑)。岛不大,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就能环岛一圈,岛上也没什么玩的,景点也只有鬼ヶ島大洞窟和一段比较轻松的登山线。高中的时候曾经喜欢看轻小说,经常有主角与同学去海岛上合宿采风的情节,最记忆犹新就是《俺妹》的黑猫if线主人公与同学为了开发游戏,去探寻岛上的民俗传说,岛民的淳朴与作者笔下优美的自然风光给当时还在读高中的我很强的震撼,再到后来的《海猫鸣泣之时》的架空舞台六轩岛,我对日本的离岛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女木岛上不过两百来户人家,但生活基础设施还是十分俱全,有学校邮局,甚至还有个小超市,一面是乡村的静谧,另一面是平静的濑户内海,我沿着登山道拾阶而上,因为天气不错的原因,大海湛蓝,环顾四周其他几座离岛如繁星般点缀在一抹碧蓝之中,在山顶海可以遥望高松市区。

        大概五点左右我乘坐末班フェリー回到了高松市区,从港口到我预定的民宿不行时间大概半个小时,高松与本州的城市相比显得破败了许多,一路上路过了几家卡拉ok,很多建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风格,人们的穿着打扮似乎也停留在了昭和时代。晚上本来打算尝试一下高松的屋台,感受一下这座城市底层的烟火气,找到了一家食べログ上评分不错的小店,但落座以后发现小店不禁烟,因为人满我又不得不与两位抽烟的客人拼桌,对烟味敏感的我还是决定离开,一来一回最后还是去了松屋,七十人民币吃到撑真划算啊(笑)。

        第二天整座城市在蒙蒙细雨之中苏醒,我早早醒来搭乘首班公交前往JR高松站,四国的JR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只有予赞、土赞等少数几条线路能够盈利,且一天的班次较少,所以在四国旅游如果要达成列车一定要在google上确认发车时间,不然错过一般可能会等很久很久。我这次乘坐的予赞线也就是高松-松山的铁路线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列车:普通和特急,特急是しおかぜ号路程时间大概只有普通的一半,但相应的運賃也要贵一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搭乘普通车,需要在多度津下车换乘。列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野之间奔驰,偶尔铁路与海岸线交错能够看见一望无际的濑户内海。列车虽然已经实现电气化,但车厢是旧式、朴素的,乘客也多是本地农民偶尔还有一两个结伴背着书包的学生,带着一种日常的通勤感。与中国新建的气派的高铁站不同,日本乡下略显老旧的站台上,却能感受到特有的宁静或片刻喧嚣,等待着连接下一段旅程的列车。车轮再次启动,继续在广阔的讃岐平原上穿行,车窗外流淌而过的是大片稻田、潺潺的小溪和低矮的农舍。

        八月七日上午十点半左右,我抵达了观音寺市。文章开头已经提到这一天原本是打算前往高知的,因为行程原因改为观音寺停留一晚。观音寺是一个小城市,位于香川县的最西端,之前油管曾经看到过一个「香川の絶景」的视频,其中高屋神社的天空鸟居让我尤为震撼,于是下了列车我便直奔城市北端山区而去。从车站走到表参道大概三公里,徒步的话半小时左右,到达了高屋神社下宮,在这里有一些自动售卖机,也能参拜祈福,但因为是小神社的缘故,貌似没有巫女值班,也找不到购买御朱印和御守的场所。我在这里简单吃了一点干粮简单休整,便继续攀登,神社再往上就全是山路了。沿着登山道步行大约五分钟便能遇见一个巨大的鸟居,旁边有一告示牌大概意思是严禁轻装登山,提示山上没有补给需要带够水和食物。刚开始还有类似台阶的土石路,大概三合目就全是泥巴路了,前一天下过雨的缘故,好不泥泞,再加上我背了挺重的包,我一路上不得不格外小心。单程大概用时一小时左右,最后一段又恢复了石台阶,走完便登顶了。山顶有一个鸟居,从攀登的反方向望去能看见观音寺是全景和四国岛的海岸线,视野格外开阔。

        备考N1时曾经记过一个短语「…と相まって」,表示A和B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当时老师给的例句我还记得是「青い空と湖が相まって、富士山がとても美しいです」。如今我真真确确体验到了这种海山交映的感觉。我出身在中国的西南,也是在大山群绕之间长大,从小对山便有着亲密接触,但不一样的是以前登顶时往往望见的是层峦叠翠,一山更比一山高,而现在我看见的是海山交映,相得益彰,远处是四国岛漫长的海岸线。深蓝的海水与天空在极目处相接,如同山水画般几艘小小的渔船点缀其间,如同凝固的白点。海浪拍打沙滩的痕迹,在黯淡的天光下,连绵不绝,成为这幅灰调画卷中一抹灵动而执着的亮色。

        下山后大概一点左右,我在高室医院等公交,在地图上看到附近有一家名叫かじまや的手打乌冬面店,便打算去随便吃点果腹,顺便体验一下乡村屋台的雰囲気。小店不大,有点像中国向下的那种夫妻店,食客都是附近的村民,刚一进门从外观上就能感受到浓浓昭和味,店内的陈设甚至比想象中更有年代感,有些没见过的暖/冷气设备,还有各种昭和复古的小物件散落各处。我坐在四人桌,连椅子都颇有年头,坐上去还嘎吱作响。我以前还没有在这么有情调的屋台,以至于点餐时都有一点坐立不安,老板和店员都有些岁数了,尽管我日文有一些口音能听出不是本地人,可店员依然十分亲切。隔壁桌坐着一群高中生,他们和我一样同样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店里的昭和味装饰和小物件。店里的特色是关东煮和肉乌冬,我点了后者,大概折算三十块人民币左右,端上来热气腾腾面上有大块的肉,汤底十分浓郁,蘸汁偏甜,但吃着吃着,这种甜味反而愈发显得美味。我在食べログ上看到甚至有人将这家店称为「観音寺の文化遺産」(笑),不知道是否有些夸张。

        下午回到酒店后大概三点左右,我有些疲惫,便小睡了一个小时,醒来已经是五点了,便准备着动身去觅食,做攻略时在google map上看见了一家海鲜店评价颇高,想着去尝试一番,点了一份刺身拼盘和中華そば,因为小店临海,老板的船就在旁边,像是每天提供的都是白天捕捞的海产物,极其新鲜,这对内地长大、从小将海鲜当作奢侈品的我来说十分震撼,饕餮一顿后我沿着延伸的大坝散步,往前看是大雾萦绕的汪洋大海、回头是点点灯光闪烁的城市,以及城市周围的群山,有种死亡搁浅游戏中的场景。不时还有依稀几个人影,仿佛在垂钓。观音寺是个典型的四国小城,年轻人大多都去大阪神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了,市区虽然有很多房子,但有光亮的寥寥无几。走在夜晚的街上,耳边只有鸟声回响。

        第二天清晨,我继续沿着予赞线前往爱媛县松山市,与前一天不同的是,我这次搭乘了しおかぜ号特急电车,将车程缩短到了一个半小时。与九点左右抵达了松山,我首先前往了著名的道後温泉(どうごおんせん),因为日本泡公共温泉人最多的时间是下午两点以后,我抵达较早,所以没有太多人,购票领取牌子沐浴更衣都没有排队,23年的时候在箱根也体验过一次天然温泉,当时我没有用没有循序渐进直接就进入了池子,导致身体不适应突然的高温,泡了十分钟左右感觉呼吸不畅。于是这次我吸取了经验:沐浴后先在浅池让下半身先适应,逐渐入汤,体验也变得更舒适了些。

        我来松山的主要目的其实是踏寻日剧「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的ロケ地之一的梅津寺駅(ばいしんじ),这部1991年由富士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应该是许多中国人的童年回忆,最后一集主人公完治和莉香在梅津寺駅分别的剧情触动了许多观众的泪腺,也是我觉得最能代表昭和末期日本的电视剧。海边挂着一个ロケ地的告示牌,栏杆上挂满了人们象征纪念的丝巾。从松山市出发沿着伊予鉄道便可到达,其实剧中完治的老家伊予大洲是反方向,也就是从松山出发应该搭乘对向的列车,但随着1991年「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的爆火也让这个海边小站出名。剧中莉香独自在车站等到了4点半。当4点33分的那趟返回东京的火车进站后,莉香决定乘坐这趟列车提前离开。因此,她提前15分钟,离开了爱媛,离开了完治。浪漫的是,时至今日,伊予鉄道的列车时间依然和三十年前一样是4点33分没有改变。

        离开爱媛后,我沿着しまなみ海道骑行纵断西濑户,这条著名的骑行路线连接了本州岛和四国岛,全程经过五个离岛,且岛与岛之间全由跨海大桥所连接。受到海风的影响,通常是从本州岛的尾道出发到达四国岛今治市的路线,但我因为自身旅程安排的原因,不得不逆向骑行,虽说一路上也遇到很多同方向的骑行者,但因为逆风所以更消耗体力,事前做攻略时得知逆向骑行的引导可能不如顺向完善,但我全程体验下来感觉并无十分差异。游客在今治车站前便可租车,只要提供三种:山地车、有电池的助力车和纯电动车,价格也是从低到高,因为对自己的体力有些自信,我选择了山地车来挑战自己,一天的费用折合人民币大概一百块,不需要缴纳押金,店家会提供一张收据,在目的地归还时出具即可。对于新手来说,しまなみ海道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不仅全程地面有蓝色线条的指示,而且骑行配套设施也十分完善。全程都是沿着海岸线骑行,岛与岛之间有高桥梁连接,上桥需要经过一段盘旋上升的山路,这一段是特别累的,但坚持下来后便是桥上开阔的海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骑行路线不只有一条,在岔路口要注意辨别“外环线”和“内环线”的区别,因为岛屿是一个圆形,而前者需要经过一个优弧,更浪费体力,除此之外还有从岛中间穿过的山路线,往往有更多的上下坡。

        早在旅行前我从同学口中听说爱媛的「みかん」(即蜜柑)十分有名,他们热心地嘱咐我一定要记得品尝,在骑行途中我也注意到道路周围都是农民的橘子田,在我中午落脚休息的骑行服务区也有很多以「みかん」ip的周边售卖,橘子糖,橘子形象的玩偶,甚至还有橘子果汁冰淇淋,但しまなみ海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虽然它是一条高度商业开发的旅游骑行路线,但商业的介入却很微妙并不会显得唐突。自行车道在原先今治-尾道的高速基础上增加而来,但原付(摩托)和汽车都是要收费的,这是因为每条路段均是由当地企业赞助,从而希望以蜜柑这类的ip拉动当地经济,而しまなみ海道就是一个很好的推广载体,每一个岛屿都有不同的特点,虽然高度商业化,但却没有严格的桎梏,反而让游客有种自由探索的感觉,从而实现自愿消费。这点我认为是国内景点需要学习的。

        为什么我们觉得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不好玩了?国内有很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为了拉动当地经济而竭泽而渔,打造了很多“网红”景点希望能一次性压榨游客的钱包,既破坏了自然风光也不尊重当地人文,结果就是让游客来一次就不愿再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如今国内景点“同质化”的原因。日本国土面积小,旅游资源数量与中国完全不能相比,如果每个景点都只赚“快钱”,那过不了多久资源都会消耗殆尽,变得无聊,正因如此才会以“想让游客来第二次”的目标来建设旅游业。当然这也不能仅仅批评政府的急功近利,我认为这是每个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时间的沉淀,当有朝一日景区发现“挣快钱”行不通,网红打卡式旅游游客不买账,那市场必然逼迫“卷质量”,自然实现了发展。

        我这次主要沿着四国岛濑户内海海岸线而行,并未去四国南面土佐高知的山区,但即使是香川的高松,也弥漫着一股与本州截然不同的封闭与消沉,年轻人明显更少,而且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建筑物的衬托,感觉总像是十几年前昭和的气质。突然能理解前几天在関学交流时,同学提到自己出身是德岛时的那种羞涩了,每次看到画着动漫小人的彩色列车就略感心酸。这是一个财务困境中的铁路公司用余力在挣扎……从四国回到尾道的时候,一个一万多人的港町,我都觉得比高松有活力。但意外的是人口流失与东北地方相比不算严重。遗憾的是因为旅程只有四天,土佐藩宇和海这次没去,因为中部山区的阻隔,这些地区更不发达,虽然这种体验与作为日本一部分的四国没什么关系,反而能更好地体验人类文明边陲的荒蛮,更像是一种独自去感受自然的体验。我对古日本文化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古民俗学与宗教,以后有机会也希望能走一次四国遍路。

        回到本州后我在尾道的胶囊旅馆接收到了西宫寄去的行李。在电车上,我用日文手写了一封感谢信,寄给了西宫这段时间一直关心我的host,感谢他们对我的关照,因为行前曾经提到过我要去愛媛的ロケ地巡礼,在信中我也简单介绍了下旅程的见闻。

        留宿一晚后,我于八月十日从冈山机场踏上了归国的旅途。